top of page

让每一位高中生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呼吁麻州立法普及CPR

如果你面前的人突然倒下,你会怎么做?


在过去一年,我有幸担任哈佛大学急救中心(EMS)和莱克星敦高中的大使,并在暑假期间到 Brigham and Women’s Hospital 参与志愿服务。虽然我只是位高中生,却一次次被提醒:生命的去留,往往取决于几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。


心脏骤停是一种毫无预兆的突发事件,每年在美国发生超过35,000起院外心脏骤停(OHCA),整体存活率却只有约10%。这意味着,十个倒下的人里,可能只有一个能活下来。然而,在紧急情况下,许多目击者因缺乏CPR知识而不知所措,措施最佳抢救时机。


研究表明,如果在心脏骤停后的4至6分钟内进行有效的CPR,存活率可提高两倍甚至三倍;若同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,存活率还能进一步提升50%至70%。对儿童来说,及时施救不仅能保住生命,还能大幅增加保留完整神经功能的机会。而每延迟一分钟施救,患者的存活率就会下降7%至10%。


然而,美国的现实是——院外心脏骤停的旁观者心肺复苏(CPR)实施率只有32%,远远低于丹麦的90%。这是一个可以改变的数字,也是我呼吁完善相关法律的原因。


为什么要在高中生中普及CPR?


高中生往往是心脏骤停的第一目击者。大多数突发事件发生在家庭、学校等医院外的场所,而我们这一代人很可能在校园、体育赛场、社区活动,甚至家中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。掌握CPR,不仅只是学会一项技能,还是准备随时守护一条生命。


高中阶段是价值观、责任感与行动力快速形成的时期。我们学习能力强、接受度高,也愿意将学到的技能带回家庭和社区,带动更多人参与急救。CPR培训不仅能让校园在突发事件中多一道防线,也能在商场、公园、体育赛事等公共场所,激励他们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施救。而且,对有志于从事医疗、教育、公共安全等职业的学生来说,这项技能还可能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起点和动力。


因此,面向高中生的CPR普及培训,不仅仅是一门实用技能课,更是一堂关乎整整一代人生命意识与责任感的教育课。然而,现实与理想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鸿沟。


立法的缺位,让急救教育成为空白


2023年12月,美国总统签署了《HEARTS法案》(Honoring Emergency Response Training for Students Act),鼓励各州在高中普及CPR培训。法案的核心理念很明确:让高中生在毕业前都能接受系统的急救训练,让教师和社区成员也能掌握施救方法,在校园、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普及AED设备,并通过与急救组织和医疗机构合作,确保培训科学、专业、可持续。


目前,全美已有 约 40 个州(加上哥伦比亚特区)通过法律,要求高中毕业前必须接受 CPR(以及在部分州含 AED)培训。但遗憾的是,马塞诸塞州仍不在其列。根据波士顿市议会的数据,麻州是仅有的少数几个没有此类要求的州之一

虽然目前已有 H.4107 等相关立法正在审议中,但至今尚未落地,许多高中依然缺乏系统的急救教育。这意味着,一旦有人在身边倒下,成千上万名学生可能会因为“不会”而错失最佳施救时机,让本可延续的生命悄然流逝。


如何让CPR真正走进校园?


要让CPR培训在高中落地生根,首先需要把它纳入必修课程,像体育课、健康教育一样成为毕业前必须掌握的内容,并与急救组织、红十字会、消防部门等专业力量合作,确保培训的科学性和专业性。除了课堂教学,学校还可以通过“校园急救挑战赛”等形式,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反复练习,从而在真实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做出反应。


硬件设施同样重要——在校园各个关键位置配备AED设备,并确保学生真正学会使用它,让设备不再只是挂在墙上的摆设。与此同时,还可以组建由有热情、有技能的学生组成的急救志愿队,在校园活动中担任安全员,平时定期接受培训,在关键时刻成为第一批冲上前去的守护者。

我的呼吁


作为一名高中生和EMS大使,我呼吁马萨诸塞州的立法者、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行动起来,让CPR和AED培训成为麻州高中毕业的必修内容。这不仅是技能的传授,更是对生命的守护。也许,你我都希望永远不需要用上这些技能。但当意外发生时,知道如何施救,意味着有人能继续呼吸,有个家庭能免于失去亲人。


让我们一起努力,让更多年轻人成为关键时刻的“生命守护者”。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谈演员基努·里维斯(Keanu Reeves)—— 过度,过早

许多流行文化批判研究的文本问题在于它们过于严肃。读者只需回顾学者卡米尔·帕格利亚(Camille Paglia),她在1990年写作时试图将当时的超级明星麦当娜(Madonna)提升为女权主义偶像。帕格利亚关于麦当娜的写作并未经受住时间考验。更有效的是《开放法哲学丛书》(Open Court Philosophy series),该系列已有125卷并不断增加,成功地将鲍勃·迪伦(Bob Dylan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